灌注粘钢加固施工要点:
1 准备工作 准备好脚手架、灌浆设备、打磨设备、钻孔设备、配胶用具等,为灌注粘贴施工做好准备工作。
2 钢板上钻孔 在钢板上钻膨胀螺栓孔和注胶孔,一般每平方米可设固定螺栓孔6-7个,注胶孔3-4个。注胶孔的大小应与灌浆嘴相匹配,并保证注胶孔周边能密封。
3 混凝土中相应位置钻孔 把钢板紧靠粘合面,在混凝土上相应位置钻固定膨胀螺栓孔。也可用放样的方法确定混凝土中的固定孔位置。
4 表面处理 钢板及混凝土粘贴面进行表面处理,应认真进行。钢板应进行除锈、打磨处理,混凝土粘合面应进行打磨或凿毛处理。具体方法可参见涂刮粘钢加固。
5 固定钢板 将钢板托起悬挂在各螺栓上,拧紧螺母。为控制注胶层的厚度,可在每个紧固螺栓孔周围塞垫一定厚度的垫片。
6 留排气孔 在灌浆粘贴面周边每隔0.5米左右插入一软管作为排气管,钢板周边各角都应设置排气管,倾斜或垂直安装的钢板只需在**边设置排气管。
7 周边密封 按推荐配胶比例称取并调配封口胶,用抹刀将钢板周边缝隙、膨胀螺栓及注浆嘴周围间隙用封口胶密封,不允许出现密封不严现象。封口胶在25℃时的可操作时间约为60分钟,可根据施工具体情况确定每次配胶量,以免造成不必要浪费。密封施工一天(25℃)后即可进行灌浆粘贴施工.
8 配胶 配胶前对灌注胶两组分进行充分的上下搅拌。根据估计的用胶量按推荐配胶比例准确称取A、B两组分,用胶料搅拌器搅拌均匀后倒入灌浆容器。
9 压力灌胶 用脚踏泵或其它灌浆机具从注浆嘴压力注入灌注胶胶液,注胶工作应从一端开始,当邻近注胶嘴有胶液流出时,将当前的注胶嘴封闭,移至出胶的注胶嘴继续注胶。当排气管中有胶液流出时则将其弯折扎紧。注胶的同时用橡皮锤敲击钢板,由声音判断胶液流动情况及胶液是否注满。倾斜及垂直安装的钢板要从较低位置开始注入。最后一个排气管应在维持注入压力的情况下封堵,以防胶层脱空。
10 固化 灌注胶注胶施工后较初几小时应注意检查是否有流胶现象,以防脱胶。常温(25℃)下,固化不少于3天;固化温度降低,固化时间应相应延长。若固化温度低于5℃,应采取红外线灯(或碘钨灯)加热等加温措施或使用低温固化改性产品。
11 检验 先查看钢板周边是否有漏胶,观察胶液的色泽、硬化程度,并以小锤敲击钢板检验钢板的有效粘结面积。锚固区有效粘结面积不应小于90%,非锚固区有效粘结面积不应小于70% 。不密实区可补钻注胶孔和排气孔进行补注。
12 防腐处理 灌注粘钢施工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当外抹砂浆保护层防腐时,为有利于砂浆粘结,可于钢板表面粘结或外包一层钢丝网或涂刮灌注胶后点粘一层豆石,较好在抹灰时涂刷一道混凝土界面剂。
粘钢加固施工注意事项:
(1)由于配置好的结构胶发热较大,经常导致结构胶快速固化,所以应用导热较好的容器,每次配胶时不应过多(3~5kg),应及时涂抹,不应间隔太长时间而导致结构胶固化。结构胶属于易燃物品,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防火。
(2)在涂抹已处理好的混凝土表面和钢板时,注意在中心轴线位置可以多涂抹些结构胶厚度在2~3mm,然后往两边厚度逐渐减小,在加压挤胶时,有利于胶体均匀分布,避免中心位置形成空鼓或胶体厚度不够。
(3)当钢板面积较大时,在放置时应快速倾斜下放,避免胶体流淌和整块钢板整面接触到结构胶而在混凝土上胶体和钢板胶体之间由于空气的阻断而产生空鼓。
(4)在加压时,较好在钢板面上放置压条,然后再每间隔500mm位置上置上夹具,加压时夹具两边应同时施力,且间隔一个夹具加压,然后再把剩余夹具进行加压,这样可以避免沿钢板纵向胶体不均。
(5)处理端部锚固时,首先应注意U型锚固环下料时应精确,避免过大造成结构胶厚度过厚导致粘结强度下降,或过小而造成锚固环套不上。加压时较好在锚固环开口处打上膨胀螺丝进行加压。
(6)严格控制脚手架所用材料和加工质量,不得使用不合格产品。为防止钢管锈蚀,要及时涂刷防锈漆。钢管内壁每3年清理一次,扣件每3年用煤油洗净,有条件可除锈镀锌。
(7)脚手架必须进行施工方案设计。特别是高层建筑,复核验算其承载力,做出完整搭设、使用、拆除方案。
(8)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搭设时要逐排逐跨进行。操作人员要穿防滑鞋,系安全带,佩戴安全帽。
(9)操作现场应设安全围护或警示标志。
(10)脚手架拆除应从上而下,逐层向下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11)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定要求,严格控制施工荷载和铺板的层数。
(12)必须按规定搭设安全网,以保证架上和架子周围人员安全。
(13)要建立和加强脚手架检查和监督制度,消除事故隐患。
(1)用轻型水磨石机磨去混凝土粘结面浮浆,清理干净后,用棉布将表面擦干净,以保证胶层粘结在坚实的混凝土基材上。
(2)用角向磨光机对钢板粘结面进行除锈和去粗糙处理,打磨纹理方向与钢板受力方向重直,然后用棉布沾清水将粘结面擦干净,擦钢板是要顺着纹理擦,以增加钢板与结构胶层的粘结能力。
(3)严格按产品使用说明要求的比例,在现场计量配制胶结剂,并搅拌均匀。
(4)胶结剂配制完毕后,及时用抹刀涂敷在已处理的钢板表面,厚度以l一3mm为宜,中间厚边缘薄,然后将钢板粘贴于预定位置,以胶液刚从钢板边缘挤出为度。压钢板方木要包塑料薄膜,因结构胶不粘塑料,所以将来拆除方便。一般兼作钢板的*附加锚固措施,其埋设孔洞应与钢板于涂胶前同时准备好。
(5)当胶结剂固化到70%左右强度(20℃一般24h)时,即可拆去加压工具,用小锤敲击钢板检验其有效粘结面积。锚固区有效粘结面积不应小于90%,非锚固区有效粘结面积不应小于70%。
(6)在钢板外涂2cm厚1:2水泥砂浆,以保护钢板。
关键控制点:
(1)工作环境的温度,由于胶本身的性能要求操作时温度在5~60℃之间。
2) 工作环境的相对湿度不大于70%,如果相对湿度过大,胶容易受潮而起鼓泡,从而影响粘贴质量。
(3) 基底处理是关键工序,基底处理不应只停留在构件的表面处理,尤其对于老结构,更应对其本身检查是否有空鼓,裂缝现象,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粘贴质量。
(4) 粘贴时,一定要避免先粘后焊,因焊接温度过高,容易引起结构胶老化而失效。
(5) 粘贴钢板与原构件宜采用膨胀螺栓连接。
粘钢加固【电话--申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也不断推动着建筑规范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很多已建建筑的老化已导致其承载力和安全性不断下降,远远低于当前规范的要求,钢筋混凝土的加固技术便在这种大背景下应势而出并不断发展。
08年的汶川地震和10年的玉树地震更是敲响了建筑结构界的警钟,旧建筑中的各种结构问题凸显而出,如何合理的加固结构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延性成为工程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粘钢加固法原理
粘钢加固法是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的承载力不足位置采用特制结构胶,一般为树脂类胶粘贴钢板,使二者能够牢固的形成一体,连接为一整体受力体系,共同受力和变形,增强原结构构件的抗弯或抗剪能力,满足正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以下简称规范)指出,粘钢加固方法主要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大偏心受压和受拉构件的加固,简单来说,就是配筋不足、梁端箍筋未加密等的情况,通过钢板的承载力来补充原结构的不足。
规范同时指出,当采用此种方法对梁板等受弯构件进行加固时,除《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需要遵守外,尚应遵守规范的一些假定,简单的说便是以下几条:①平截面假定;②忽略混凝土抗拉强度;③对于钢板,σ=Eε;④对于混凝土,σ=f2ε/ε-ε/ε,其中混凝土应变ε=0.002;⑤考虑二次受力时,要按照构件的初始受力确定粘贴钢版的滞后应变;⑥达到承载能力状态前,混凝土与钢板不出现剥离破坏。
结构加固方法如图1~图2。
2粘钢加固法的理论发展及工程应用
在理论上,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者开始对粘钢加固分析和研究:1989年,成立粘钢加固技术课题研究协作组,对其进行全面研究,一次编写了相关规定;1990年,罗竞宁、顾慧娟等也进行了少筋梁、适筋梁和筋梁粘钢加固的试验研究;1990年,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了《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1995年,万墨林、韩继云等对混凝土加固结构受力特征及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固结构与原普通结构在设计概念上的本质差异;1996年,同济大学颜德恒教授及其研究生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了粘钢加固的受力机理;1998年吴耀辉通过粘钢加固的试验进行了粘钢加固梁的粘贴滑移、早起破坏、锚固长度等方面的研究;2000年,梁丛中通过两榀框架构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用粘钢方法加固框架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2003年,刘敏对静力条件下的粘钢加固混凝土梁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2006年我国新颁布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为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设计、施工提供了新的技术性标准和理论性指导。
粘钢加固当前在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为混凝土柱和梁,主要应用范围涵盖以下几类:①上世纪早期、中期设计的建筑,一方面当时的设计要求较低,另一方面至今也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使用年限,在各种使用条件自然条件下已经遭到严重破坏,随时有可能发生倒塌。例如山西纺织印染厂、山西省图书馆旧藏书楼。②设计阶段假设错误或者配筋不足引起的局部破坏结构。例如山西省人大常委办公大楼、国内一个工程辽阳化纤总厂变电所大楼承载梁裂缝处理。③施工阶段的不当操作引起混凝土强度不足、保护层偏大等问题也越来越多的采用了粘钢加固法。如山阴县七里沟新村小学教学楼。④结构改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结构加层、功能改变,粘钢加固法能够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并且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中。
3粘钢加固法的发展前景
根据现在的文献资料,很多科研学者已经对粘钢加固法进行了许多定性分析及实验,对粘钢加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些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主要仍为混凝土柱及混凝土梁,对节点的实验和分析较之相晚,也较少,但在现代建筑规范“强节点弱构件”的要求下,却显得尤为重要,亟待发展。
当下的建筑结构设计往往偏向于安全,但在加固设计中,若在构件承载力不足的条件下过度的加固构件而忽略了节点相对于构件的强弱,同样也会违反“强节点若构件”的要求,非但不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承载力,还有可能使塑性铰的位置在不正当加固的情况下发生偏移,使破坏形式转化为更为严重的节点破坏,因此,粘钢加固后的节点抗震性能也显得较为重要。
-/gjedhe/-
http://qljggs.cn.b2b168.com